答主在一家还可以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当初公开粉上超越的时候,同事们曾经好奇为什么。当时认真思考了一下,给出的回答是:
“她的心里有更多的人,也因此比绝大多数的人都更有人情味,至少她是比我要強很多很多的。”
答主平常也还算理性和客观。虽然对杨超越的这个评价自认为也是理性与客观的,但是同事们当时却是对此有点难以置信的,认定:一定是你的粉丝滤镜太厚了,哪里会有这么好的人嘛!
诚然,即便长大以后认识了很多人,但也渐渐发现,很多人心里就只能装下自己,好一些的,心里最多也就只有亲人朋友而已,如果再多,那也是寥寥不多的一些人。
而心里能装下更多的人,在意和愿意温暖更多人的,真的如同天使一般,实在是凤毛麟角。而真的做到的,基本就只有伟人了。
同样,“生活在现实里”很多时候往往就意味着远离了“人情味”,变得犀利却冷漠。
路边的乞丐可能是并没有那么窘迫的人假扮的,冬天的流浪猫和流浪狗要冻死了,可是它们却又脏又丑,一点都不可爱。有些事情,也更适合明哲保身。冷静又成熟的成年人就应该选择视而不见,只有愣头青和二傻子才会做那些吃力又不讨好的事情。
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虽然会很傻,但很多事情依然还是要去做。只因为对自己还有要求,在很多人眼里明明有得选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没得选的,就只有勇往直前。他们的选择,无关乎外界,只关乎本心。
而正是选择才定义了“人”的存在。
情与义,值千金。这样浪漫的也太少太少了。
所以,如果回头,虽然之前的回答被认为是“粉丝滤镜的结果”,虽然有些过于抽象,但依然是足够精要、中肯和客观的。不能因为这样的人少,就否认了这样的人的存在。
也正因为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的可能,才会愿意以一个尝试和接纳的态度去了解她:她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个人?而不是在那之前,自己就先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认定杨超越一定是人设或者怎样。
总有人会洋洋自得于自己的“不轻信”,自己的“聪明”,却不知道正是世故阻碍了自己体会人性之美,限制了自己于井底。
超越说过,大家是因为同样的价值观而聚在一起的。正是因为同样的价值观,我们方才觉得她有价值,方才觉得她无比可爱。但是,也正因为同样的原因,对于价值观不同的人实际上是存在有筛选作用的。
很多时候,我都会恍惚,错以为所有人的价值观应该是和自己,和超越差不多的,所以肯定能get到超越的价值,这样的孩子是多么难得。
但是现实里大家的价值观是非常多样的。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在意的,很多人却觉得没什么。同样很多时候,很多人实际上是不适合与其进行有关三观的深入交流的,很多人甚至都形成不了完整的三观。而交浅言深亦是社交的大忌(有人甚至谈朋友都没谈这么深)。
Get不到超越真正有价值的点的人是广泛存在的。所以要理解、允许和尊重这样的人存在。不能因为我们觉得她好,就一定要所有人都觉得她好。
对于某些人,一部书或许对其大有裨益,但向其极力推荐,反倒会让对方觉得你居心叵测。按着头,再好吃的猫粮,猫咪也会觉得你是要害它。
一切都是机缘,所以如果效果不佳,不妨就放一放。
并且深入探讨价值观,私以为也还是更适合在私下里,与有价值认同基础的人,有共同经历和类似观点,就正在发生的感兴趣的可以达成共识的事情逐一进行深入讨论可能会更好一些。
超越是个镜子,很多时候也可以是认识一个人的试金石。
虽然可能会有兜兜转转,但是我有信心,只要爱看剧或者关心娱乐圈,或者对最初的那份美好还依然存有信念,杨超越这个坑很多人肯定是躲不开的。
并且,虽然上来就要去了解一个人的灵魂可能会很难,尤其是这样有意思的一个灵魂,但是至少超越的性格和颜值也还是足够过硬的,所有的都还可以慢慢来,这可是个长跑。

作者:无名岛屿长蜀黍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5195734/answer/11445484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