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副教授:杨超越的复杂“人设”

复旦大学副教授:杨超越的复杂“人设”

2020年6月,杨超越以一场涕泪横流的演说结束了两年的女团生涯,从此不必为唱跳舞台焦虑。

解散后的杨超越迎来一波资源爆发期,新剧上线,参加各大综艺,通告采访频繁,甚至一度有了“霸屏”趋势。

两年时间,杨超越从一个格格不入的女团练习生、舞台上瑟瑟发抖的“偶像”,转型成为一名档期繁忙的职业女艺人。

甚至曾经的“锦鲤人设”也越来越少被人提起。

复旦大学副教授:杨超越的复杂“人设”

我们该如何复盘杨超越的转变轨迹呢?

杨超越在采访中说,过往的生活像“戏剧和喜剧”的叠加,而她本人是一个被老天宠溺的“笨小孩”。

杨超越的“可爱笨小孩”形象暗合了综艺叙事的惯用套路;

在获得最初关注后,又迅速被流量识别,人气堆叠,成为内娱的现象人物。

但流量与资本的逻辑又似乎不能完全解释杨超越的后续发展。

抛开这些外部条件,抛开她的幸运,杨超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的争议与转变背后,在两年200多次热搜的巨量关注之下,杨超越拥有怎样的“人物设定”呢?

时间回到2018年,《创造101》热播,杨超越也随着节目成为出圈的话题。

杨超越唱跳技巧几乎为零,生生闯入了当年舞台最受瞩目的垓心,她眼神迷离,不知所措。

而站在她身边的女孩,大部分都训练有素,唱跳俱佳,心里有梦,眼中带光。

唱跳练习生代表了娱乐工业最严整的文化生产制度,而素人杨超越的闯入——她的笨拙、钝感、恐惧、混乱的表情管理——与娱乐工业的标准形成巨大反差。

这反差很快成为节目的爆点,网络流量倾泻而至。

回头看,《创造101》里的杨超越无意中成为了一个“反工业”的符号。

镜头捕捉到的杨超越,常常做出有违舞台成规的表现。

这些“意外”的表现,反向照射出选秀节目里弥漫着的结构话语与审美规制。

此时的杨超越用尽力气去融入,却无时无刻不在刺穿。

复旦大学副教授:杨超越的复杂“人设”

在随后两年的女团生涯中,或许是受限于天分,杨超越没能蜕变成合格的唱跳艺人。

不过,这期间杨超越接受娱乐圈的再社会化,逐渐习得职业艺人身份:

随团队登台演出,参与综艺节目录制,参加商务活动,认真处理和粉丝的关系。

采访或通告中,杨超越可以更成熟地管理口音、语速与表情。

杨超越在综艺上的表现出彩,常常可以轻松制造笑点,和各路嘉宾时不时碰撞出火花。

近来杨超越试水影视表演,

在古装剧《且听凤鸣》和都市偶像剧《仲夏满天心》里都展现了自然灵动的演出风格,

虽然演技尚未成熟,但也获得了外界对一个新人演员的基本认可。

在综艺节目《极限挑战·宝藏行》《完美的夏日》的桥段里,可以看出她在有意识地探索和磨练表演技巧,努力理解镜头语言,改变仅仅依靠本能的表演方式。

杨超越似乎对演艺生涯有更长远的计划,

最近加入《理想之城》剧组,从优质作品中的小角色出发,沉淀和磨练自己的演技。

粉丝乐见其成长。

但这种转变并不是单向度的。

杨超越可能是一个没法彻底“专业”的艺人。

尽管杨超越的艺人属性不断增加,但她还会时不时呈现出“素人”时刻。

短暂的偶像生涯还不能完全抹掉杨超越与“普通人”的情感联系与经验共鸣。

这恰恰构成了“半专业偶像”杨超越的奇异魅力。

于是,我们看到在舞台间歇脱掉高跟鞋的杨超越,镜头前随手闻闻袜子的杨超越,在女团告别演说中“笨小孩”恐慌情绪的真实爆发。

杨超越成为职业艺人伴随着偶然性与戏剧性,这让她与娱乐工业保持着微妙且复杂的关系。

复旦大学副教授:杨超越的复杂“人设”

除开艺人职业,杨超越的性别与阶层身份也常传递出复杂信息。

出道以来,不少人批评杨超越的外形属于典型的“白瘦幼”,其成功根本原因在于迎合了固化的男性审美。

杨超越大概确实是很多男性喜欢的类型。

在选秀明星中,杨超越的男粉比例也的确很高。

杨超越和粉丝会玩一些“直男梗”:她在综艺里称自己是“钢铁直男”,粉丝们则称她为“越哥”,甚至还举办了杨超越杯编程大赛。

然而,在目之所及的范围内,杨超越并没有刻意讨好男性粉丝。

相反,在很多场合,杨超越会讲出带有女性中心色彩的言论。

她爱哭,但拒绝在镜头前表演撒娇。

在《心动的信号》里,可以看到她的爱情观是世俗的,但却不传统。

对于男性,她呈现出若即若离的独立姿态。

不过,这种独立感又显然不属于“girl power”那一类明确的女性力量。

与其说是自觉的性别意识,我觉得那更像是在现实中养成的“自立性”——

某种独立而强韧的生存态度。

这种自立性格恰巧加载在一个年轻女孩身上,自然会带来一些与性别相关的力量感。

我们很难说杨超越是女性主义者,但她也决然难以服从男权逻辑。

这个意义上,围绕杨超越展开的性别话语是具有弹性的。

复旦大学副教授:杨超越的复杂“人设”

杨超越的阶层身份也很有趣。

她来自江苏农村,作为“全村的希望”登上舞台,在很多场合杨超越谈起乡村成长及城市打工的经历。

比如,她曾讲起坐长途巴士来到上海,在汽车站看到大包小裹的编织袋,与乘飞机降落在大都市的体验完全不同。

在综艺上,杨超越表现出接地气的生活能力:

动手安装灯泡,徒手抓住老鼠,用农村土灶烧柴做饭。

早年的社会经历,也让她习得了带有一丝江湖味儿的义气和豪气。

但同时,杨超越的“出身”并不给人沉重之感。

她极少贩卖底层焦虑。

杨超越了解生存之艰辛、买房之艰难,但同时却和都市少女一样,热爱时尚与精致的生活,甚至不排斥消费主义的小确幸,将一瓶珍贵的化妆水小心包裹在袜子里。

杨超越不浮夸,也不质朴;她懂日常生活的逻辑,也不抗拒光鲜亮丽的物质世界。

杨超越是娱乐圈内少数能够思考并表达底层生活的人。

在这里,底层身份既不加重卑微,也不增添高贵,它更像是一种平静的现实。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综艺的时代,杨超越自身的优势得到凸显:良好的外形条件、想象力、共情感以及生动的表达能力。

但她的轨迹又很难为一种文学母题式的故事所概括,杨超越也无法被特定的人设标签所解释。

我将其归结为一种复杂性或矛盾感。

杨超越本身作为一个争议性话语,杂糅了很多对立的元素:

“努力”与“幸运”的辩证法、工业规训与人性自然的矛盾、男性与女性的话语角力、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区隔、明星与普通人的身份间距。

杨超越的“人设”是复杂的,似乎无法将其安放在这些对立类别的任何一端。

复旦大学副教授:杨超越的复杂“人设”

不管从文化意义上还是文学意义上,复杂性都是可贵的。

复杂性带来争议,但也创造更丰富的意义空间,制造共情与相互理解的契机。

接纳复杂性,不仅仅是包容,也是一种审美能力。

这个时代,连接无处不在,沟通却异常艰难。

在流变的注意力市场中,片面的、单一的、泾渭分明的价值与口味,更容易传播,成为主流。

围绕杨超越的争议与爱恨,是一种对复杂性的审美。

我不确定杨超越是不是评论中所言的“存在主义者”,但她的存在大体上会刺激我们思索生活本质上的复杂与多元。

有缘者更可在其中体会到美感与快乐。

“笨小孩”杨超越误闯娱乐圈,就像一场漫长的社会实验。

从现有的结果上看,我们的市场和观众能够包容和接受她的复杂体质,并给予成长空间。

杨超越的走红,当然无法脱离资本和数据运作的时代大潮流。

但从另一个侧面看,这也说明被流量重构的娱乐行业可能并非铁板一块,缝隙依然存在,野蛮生长仍旧可能。

本文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崔迪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zAyNzc3MA==&mid=2649708193&idx=1&sn=49e97931e5fb2858ee0f5cb8b0175145&chksm=f3327174c445f862a52a531c9b2ce7c6d253a3bf745dbfab58df66b372d795cc564ac926d1d6#rd

(9)
上一篇 2020年9月23日 下午4:37
下一篇 2020年10月23日 下午7:59
版权声明:本站的文字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如果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thinkou@126.com,谢谢配合。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